關節痠痛怎麼辦?認識關節炎,10招從生活&飲食來改善

你是否時常感到關節卡卡,甚至是有關節酸痛的問題呢?別以為只是一般毛病或是年紀引起的問題,症狀嚴重甚至有可能是得到常見的關節炎。以下將帶大家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全身關節疼痛,以及常見的4大關節炎類型的原因和症狀,還有該如何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來避免關節疼痛。

全身關節痛原因有哪些?生活習慣、疾病都有可能引起

全身關節酸痛原因可能由慢性疾病及外部物理性原因造成,以下是7個常見的關節痛原因:

關節痠痛原因1:體重過重

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增加關節的負擔,特別是膝蓋、髖關節和脊椎等負重關節。當關節長時間承受過度的壓力時,會加速軟骨的磨損,導致關節炎、關節酸痛甚至損傷。體重過重的情況下,關節負荷可能是正常體重者的2至3倍,更容易引發疼痛和不適。

關節痠痛原因2:過度運動或不當運動

頻繁或過度的劇烈運動會對關節、肌腱和韌帶造成持續性的壓力和磨損。例如,長時間跑步、跳躍或劇烈的重量訓練,可能導致軟骨、肌腱損傷,引發關節酸痛。另外,運動時姿勢不正確、熱身不足或使用過大的重量,也會使關節受到不必要的壓力,導致酸痛甚至受傷。

關節痠痛原因3:姿勢不良

長期使用不正確的姿勢,例如駝背、低頭、翹腳坐等,都可能導致身體重量不均勻地分佈在關節上,進而引起某些關節的酸痛。例如,長時間低頭可能引起頸部和肩部的壓力,而久坐不動可能使膝蓋和髖關節承受不正常的壓力,導致關節酸痛。

關節痠痛原因4:勞損和重複性動作

如果長期從事需要重複性動作的工作或活動(如搬運、打字、長時間用手機等),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肉、肌腱和韌帶反覆受到小損傷,累積後可能引發酸痛。這種勞損型的酸痛在手肘、手腕和肩膀等部位尤為常見,例如「滑鼠手」或「網球肘」。

關節痠痛原因5:年齡增長

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的關節軟骨逐漸變薄,關節周圍的支持組織如韌帶和肌肉也可能變得較為脆弱。隨著支持結構的減弱,關節更易出現不適、酸痛,這是由於關節面在活動時更容易受到摩擦及受壓,年長者尤為明顯。

關節痠痛原因6:痛風

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,因為尿酸在關節中形成結晶,造成急性關節發炎和劇烈疼痛。痛風通常影響腳趾關節,但當尿酸水準過高時,會擴展到其他關節,如膝蓋、手指、腳踝。

痛風發作時的疼痛非常劇烈,關節可能會腫脹、發紅,且伴隨發熱感。長期高尿酸症患者若未控制,可能會出現反覆性全身多關節痛。

關節痠痛原因7:風濕性關節炎

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關節組織,導致慢性發炎。這種發炎會破壞軟骨和骨頭,從而引起全身的關節疼痛、僵硬、腫脹。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影響多個關節並有左右對稱性,例如雙側手腕、膝蓋等。病人常會在早晨或靜止後感到關節特別僵硬,並有全身疲勞感。

4大常見關節炎類型:一次了解發病原因及症狀

上一段有提到其中一種導致關節痠痛的原因就是關節炎,每一種關節炎的發作原因都不同,發作的時間也分成早上及晚上。本段就要跟各位說明常見的4種關節炎。

 

關節炎類型1:類風濕性關節炎
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,會導致關節慢性發炎、疼痛、腫脹,甚至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和系統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特徵是關節對稱性疼痛,且通常影響多個關節。早期主要是小關節,如手指、手腕、足趾等,之後可能擴展至較大的關節如膝蓋、肘部、肩膀和踝部。關節部位腫脹且伴隨熱感,皮膚可能發紅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還不清楚,但被認為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主要包括自體免疫反應、遺傳基因、環境及性別和激素這幾個方面的因素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或長時間靜止後關節感到僵硬,這種「晨僵」通常持續超過30分鐘,並會隨病情加重而時間延長。晨僵是典型症狀之一,通常隨著活動量的增加而有所緩解。

 

關節炎類型2:退化性關節炎

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,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逐漸退化引起的關節疾病。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類型,尤其多發於年長者關節負擔較大者(如搬運工人、運動員、過重族群等)。

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多數隨時間逐漸加重,早期症狀可能較輕微,隨著軟骨進一步損耗和骨頭摩擦,症狀會愈加明顯,常見症狀包括:

  1. 關節疼痛
    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最主要的症狀之一,通常在關節活動後加重。早期的疼痛可能只在運動後或長時間使用關節時出現,隨著病情進展,可能在休息時或夜間也會感到疼痛。疼痛通常集中在負重的關節,如膝蓋、髖部和脊椎。
  2. 僵硬
   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在早晨或長時間靜止後感到關節僵硬,這種僵硬通常持續時間較短,活動幾分鐘後即可有所緩解,但病情嚴重時僵硬會變得更持久。
  3. 關節腫脹
    發炎會引起關節腫脹,雖然退化性關節炎的炎症反應通常不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烈,但在關節受到過多負荷或磨損時,仍會出現輕度腫脹和疼痛感。
  4. 活動受限
    由於疼痛和僵硬,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活動範圍逐漸減少,這使得彎曲、伸展、旋轉等動作變得困難。活動受限通常導致日常動作受阻,例如上下樓梯、彎腰或抱起物品等。
  5. 關節摩擦聲
    關節活動時發出的磨擦聲或「咯吱聲」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另一個常見症狀,這是因為軟骨變薄,關節面摩擦而產生聲音。
  6. 關節變形
    隨著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,骨頭周圍可能會形成小骨刺(骨贅),關節會變得肥厚或變形,導致骨關節變形。手指或膝蓋的變形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中尤為常見。

 

關節炎類型3:痛風性關節炎

痛風性關節炎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痛風」,是由尿酸代謝異常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炎性關節炎,通常會導致關節部位劇烈疼痛。

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主要與尿酸的過度生成或排泄不足有關,而症狀通常以突發性急性關節炎為特徵,且主要在關節部位出現劇烈的疼痛和不適,以下是一些痛風常見的症狀:

  1. 劇烈的關節疼痛
    痛風發作時,關節疼痛通常來得非常突然,且多在夜間發生。最常受影響的是腳趾關節(特別是大腳趾),此外也可能影響到膝蓋、腳踝、手腕、手指等其他關節。疼痛通常非常強烈,患者可能連輕微接觸或輕按關節都會感到劇痛。
  2. 關節腫脹和紅腫
    發作部位的關節會迅速腫脹並變紅,伴隨明顯的熱感和發炎反應。這種腫脹可能會持續幾天到幾週不等,並在炎症消退後逐漸緩解,但若未加控制,可能再度發作。
  3. 皮膚發亮且脆弱
    痛風發作時,受影響的關節部位皮膚會變得緊繃、發亮,有時甚至會出現輕微的剝皮或瘙癢感。皮膚變得敏感且脆弱,顏色可能呈現暗紅色或紫色。
  4. 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
    當關節發生炎症時,患者會感到關節僵硬,導致活動受限,影響正常的行走或抓取等動作。疼痛和腫脹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,讓患者無法正常行動或穿戴鞋子。
  5. 痛風石的形成
    若尿酸水平長期偏高且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,尿酸鹽結晶會在關節周圍或皮下形成結節,稱為「痛風石」。痛風石常見於耳朵、手肘、手指和腳趾等部位,質地堅硬,若進一步增長,可能引發關節變形甚至破潰,導致感染風險。
  6. 全身不適
    痛風發作時,患者可能會感到全身不適、發熱和疲勞等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發炎反應容易會引起類似於感冒或流感的症狀。

 

關節炎類型4:僵直性脊椎炎

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、漸進性自體免疫性疾病,主要影響脊椎和骶髂關節(位於骨盆的關節),導致關節和脊椎的炎症、僵硬,最終可能引起脊椎融合和嚴重的活動受限。

僵直性脊椎炎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確,但多數研究顯示其發病與遺傳因素、自體免疫反應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。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通常起病緩慢,並隨時間逐漸加重。以下是該疾病的常見症狀:

  1. 下背痛和晨僵
    最典型的症狀是下背部的慢性疼痛和僵硬,特別是骶髂關節附近。疼痛通常在夜間或早晨起床後較嚴重,被稱為「晨僵」,活動後疼痛可略微緩解。隨著病情惡化,疼痛可能延伸到整個脊柱。
  2. 脊椎僵硬和活動受限
    由於脊椎和其他受影響的關節發炎,患者會逐漸感到脊椎僵硬,導致活動受限。隨著病情進展,脊椎關節可能會發生骨性融合,使患者的脊柱變得僵直且無法彎曲,形成所謂的「竹節樣脊柱」。
  3. 頸部、肩膀和髖部疼痛
    雖然僵直性脊椎炎主要影響脊柱,但它也可能影響頸部、肩膀和髖關節。這些關節的疼痛和僵硬可能會限制患者的活動範圍,影響日常生活的靈活性和功能性。
  4. 關節外症狀
    僵直性脊椎炎也會影響身體的其他系統和器官,出現以下關節外症狀:
  • 眼睛:常見虹膜炎或葡萄膜炎(眼睛發炎),導致眼睛疼痛、發紅和畏光。
  • 腸道:部份患者會有腸道症狀,如腹痛、腹瀉等,特別是在同時患有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情況下。
  • 心臟和肺部:在少數情況下,僵直性脊椎炎可能引起心臟和肺部的問題,如主動脈瓣炎或肺部纖維化。
  1. 姿勢改變和駝背
    隨著脊柱逐漸僵硬,患者的姿勢會受到影響,常見的姿勢改變是駝背(脊柱前屈變形),這會使患者站立或行走時難以抬頭直視。
  2. 疲勞和全身性不適
    慢性炎症會導致全身性症狀,如疲勞、乏力、體重減輕等。這些症狀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,使其感到精神不振。

 

關節痛怎麼辦?10招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,緩解關節疼痛問題

關節疼痛是許多人生活中的困擾,尤其對於關節炎患者來說,疼痛和僵硬會嚴重影響日常活動和生活品質。除了藥物治療,透過生活習慣和飲食調整,也能有效舒緩關節疼痛並減少炎症反應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1.適度從事低衝擊運動

低衝擊運動如步行、游泳、瑜伽等,能強化肌肉並支持關節,減少關節承受的壓力。伸展運動也有助於維持關節靈活性和減少僵硬感,但要避免過度運動,以防增加關節負擔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2.保持良好的姿勢

維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,尤其是工作時,能減輕關節的壓力。定期起身活動,以防止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導致關節僵硬和疼痛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3.適當的熱敷與冰敷

熱敷能放鬆肌肉、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於減輕僵硬感,而冰敷則適合在急性疼痛或關節腫脹時使用,有助於減少炎症和腫脹。每次敷20分鐘為佳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4.維持體重在健康範圍內

適當減重能顯著減少負重關節(如膝蓋、髖部和脊椎)的壓力,有助於減緩疼痛和防止病情惡化。健康的體重管理可減輕關節的負荷,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的風險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5.改善睡眠質量

高品質的睡眠能幫助身體恢復,減少炎症和疲勞。睡眠不足可能加劇疼痛感,因此盡量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,並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6.增加Omega-3脂肪酸的攝取

Omega-3脂肪酸具有強效的抗炎特性,有助於減少關節炎症和疼痛。建議攝取富含Omega-3的食物,如鮭魚、沙丁魚、鯖魚、亞麻籽、奇亞籽和核桃等。此外,磷蝦油也是Omega-3的良好來源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7.多吃抗氧化食物

抗氧化劑有助於減少體內的自由基損害,對抗慢性發炎。建議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、維生素E、硒和類胡蘿蔔素的食物,如柑橘類水果、莓果、菠菜、胡蘿蔔和堅果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8.攝取維生素D和鈣

維生素D有助於鈣的吸收,維持骨骼和關節健康。建議攝取富含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如乳製品、深綠色葉菜類、豆腐和魚肝油。此外,適度日曬也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9.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和糖類

加工食品和高糖飲食可能促進體內炎症,對關節疼痛不利。減少高糖零食、甜飲料和精製穀物的攝入,並選擇全穀物、天然果糖和健康脂肪作為替代。

舒緩關節疼痛方式10.適量飲水

水分有助於潤滑關節,減少關節摩擦引發的不適。每日飲用足量水,保持體內水分平衡,對於減輕關節壓力非常重要。

 

透過適當的生活習慣和均衡的飲食,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,還能改善身體的抗炎能力,有助於維護長期的關節健康。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並持之以恆,將有助於減輕關節壓力,增強活動力,並提升生活品質。如果疼痛持續或惡化,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建議。

補充磷蝦油,維護關節健康

如果你正為關節疼痛所困擾,磷蝦油是你尋求改善的好幫手。磷蝦油富含Omega-3脂肪酸,其有效的抗發炎和抗氧化作用能幫助舒緩關節的發炎反應,降低疼痛和僵硬感。同時,磷蝦油能清除體內自由基,有助於減緩關節炎症狀,讓你重新享受靈活活動的生活。補充磷蝦油,讓你的關節得到應有的呵護,活出健康每一天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